省心挑好房 先上幸福里
打开

徐州市2024年房地产市场分析及2025年楼价走势预测

信德君
信德君
4个月前

一、2024年徐州市房地产市场整体概况

1.市场供需与价格表现

2024年徐州市房地产市场呈现“供需双降、价格分化”的特征。根据中国房价行情数据,2024年3月徐州新房成交均价为1.11万元/㎡,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5.31%;二手房均价为9,613元/㎡,环比下降3.78%,同比跌幅达12.49%,显示市场整体处于调整期。区域分化显著:核心城区如云龙区新房均价达1.33万元/㎡,而远郊贾汪区、丰县均价仅为6,319-6,400元/㎡,价差超过一倍29
从供需结构看,1月徐州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暴跌37.89%,库存去化周期达18.2个月,开发商新增供应量同比减少66.77%,反映出投资意愿低迷。不过,3月部分楼盘通过降价促销(如保利建发天瑞项目)带动市场短暂回暖,成交均价回升至14,243元/㎡,但可持续性存疑。

2.政策环境与调控效果

徐州市政府2024年采取多项措施稳定楼市:

  • 需求端:取消郊区限购政策,加大购房补贴(如契税减免),推进货币化安置城中村改造,释放约1.5万套新增需求。
  • 供给端:通过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房,重点化解郊区库存;调整土地供应结构,核心区域优质地块占比提升。
    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四季度核心区域(如东湖板块)成交量环比增长15%,但远郊区域去化周期仍长达21个月以上,政策传导存在滞后性。
徐州市2024年房地产市场分析及2025年楼价走势预测

3.市场情绪与舆论评价

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调查显示,60%的购房者认为房价偏高,但对政策优化(如利率下调)仍有期待2。中介机构普遍反馈,二手房市场“以价换量”特征显著,部分老旧小区价格跌幅超10%,成交周期延长至3-6个月。开发商则通过“首付分期”“送车位”等促销手段加速去化,但市场信心修复缓慢。


二、2024年徐州市提振楼市的具体措施梳理

  1. 土地市场调控:2024年全年住宅用地成交规划建面同比下降超两成,土地出让金仅为2020年高点的四成,土地流拍率达35%,政府通过定向供应核心地块(如云龙区万达片区)吸引央国企拿地。
  2. 存量房盘活:启动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计划,将部分项目转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缓解库存压力。
  3. 消费刺激政策:推出“以旧换新”补贴,对购买首套房的刚需群体提供最高5万元购房补贴;降低首付比例至15%,部分区域试点“零首付”购房。
  4. 城市更新项目:重点推进东湖板块老旧小区改造,释放改善型需求,带动周边新房销售。
徐州市2024年房地产市场分析及2025年楼价走势预测


三、2025年徐州市楼价走势预测

1.政策延续与市场预期

2025年政策基调以“稳楼市、去库存”为主,预计进一步优化限购政策(如取消大户型限购),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推动约100万套城中村改造释放需求。若政策落实到位,徐州楼市或实现局部回暖,但全面复苏需依赖居民收入增长和宏观经济企稳。

徐州市2024年房地产市场分析及2025年楼价走势预测


2.区域分化加剧

  • 核心城区(云龙区、泉山区):受益于地铁网络完善和教育资源集中,高品质项目均价或突破1.5万元/㎡,供需矛盾可能推高局部价格。
  • 新兴板块(铜山区、大吴板块):受产业园区规划带动,价格或企稳于0.9-1.1万元/㎡,但配套不足仍制约涨幅。
  • 远郊区域(贾汪区、沛县):库存压力下价格或继续下跌5%-8%,部分项目可能以“6字头”价格吸引刚需。

3.风险与争议点

  • 库存去化压力:截至2024年末,徐州商品房待售面积约230万㎡,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部分开发商或启动“价格战”,加剧市场波动。
  • 土地财政依赖:2024年土地出让金同比下滑28%,地方政府或被迫放松调控以刺激土地市场,可能引发新一轮投机风险。
  • 争议性观点
  • “核心区房价虚高论”:云龙区部分高端项目(如万科翠湾中城)均价突破1.5万元/㎡,但其实际价值是否匹配城市能级存疑,可能存在泡沫风险。
  • “政策救市无效论”:尽管政策频出,但居民杠杆率已接近极限,单纯依赖补贴难以扭转需求萎缩趋势,市场或陷入“政策依赖症”。
徐州市2024年房地产市场分析及2025年楼价走势预测


四、购房建议与策略

  1. 刚需群体:优先选择配套成熟的次新房(如泉山区二手房),关注政策窗口期(如二季度首付比例下调),避免追高远郊新盘。
  2. 改善型需求:锁定核心区品牌开发商项目(如保利、万科),注重物业服务和智能化设计,长期保值性更强。
  3. 投资者:谨慎布局郊区,关注政府规划的新兴产业园区周边商业地产(如地铁沿线商铺),租金回报率稳定在4%-5%。

2025年徐州楼市将延续“核心稳、郊区压”的分化格局,政策托底与市场自发出清并存。关健在于:政策刺激能否打破“房价—收入”失衡的恶性循环? 若政府过度依赖短期手段,可能延缓市场出清,加剧长期风险;但若结合产业升级与收入分配改革,或能实现“软着陆”。购房者需警惕区域泡沫,理性评估自身偿付能力,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