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所以有区别,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房价水平不一样。
其实从收入报酬上的差距上看,一线、二线城市的分化,其实并不明显,远远小于房价之间的差距,这里就让城市之间的“剪刀差”,有了存在的基础。
高线城市虹吸低线城市的年轻人,耗尽青春之后,像一截截耗尽电量的干电池,被城市“优化”。
紧接着一茬又一茬新的年轻人涌入,高线城市得以发展,而对于个体而言,就是城市留下了你的青春,却留不下你的肉身。
1、肉眼不可见的成本:机会成本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阶层的跨越,从来都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情。
对于大多数所谓的“北漂”、“沪漂”、“深漂”等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而言,大量的生活成本,包括经济和时间精力方面的,花在了房租、通勤、内卷上面。
从表面上看,在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可能只是肉眼可见的每月房租、生活开支、通勤成本等,但是,隐藏在冰山之下的巨大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这里的机会成本,是由于你选择一线城市,放弃二线造成的。
对于多数年轻人而言,想要在一线城市达到与一线城市普通市民同样的起点奋斗,起码要同时满足下面2个条件:
1、算上家里资助,拿得出200万甚至三五百万的首付款在一线大城市买房;
2、自己有能力保障在未来20~30年每月能够承担1w甚至更高的稳定月供。
只有这样,才能和一线普通有房居民站在相对同层次的起跑线上,如果做不到上面两条,那很每月交给一线房东的高价房租、远距离通勤耗费的时间、竞争白热化内卷耗费的心力,以及最关键的,错过这些年二线城市、家乡省会发展壮大所释放出来的红利,这些综合成本算起来,远远高于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稍微高出那么一点的劳动报酬。
2、二次城市化,更广阔的空间在哪里?
不管是一线还是二线,只有在城市买房置业定居了,说这座城市属于你的城市,才算是多少有些底气。
相对于一线的高价楼市,只有少数基础较好、起步较高的玩家(家里能够出几百万的首付,并且自己也有能力持续稳定偿还上万甚至更高的月供)可以进去搏杀,二线城市相对低廉、接近现实的房价, 往往能够容纳更多的“新市民”。
在资产属性上,房产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标价高低”,而在于其增值过程。
一套价值1000万的房产,多年后价值可能2000万,但你永远买不起,也参与不进来这个增值游戏,对于你而言,这套房产价值就为0。
但是一套价值100万的房产,多年后价值可能200万,虽然增值远远不如1000万的房产那么多,但你有资格参与进来,享受这个增值红利,对于你而言,这套房产就有价值。
如果说第一次城市化进程,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那么第二次城市化进程,就可以理解为三四五线城市、县城乡镇居民,涌入一二线大城市。
一线城市房价高企,很多人最终还是会回流到二线城市、老家省会,而一开始就选择固守二线、老家省会的人,避开了一线的锋芒,又坐享了二线的增值过程,往往容易成为最贴合现实的赢家。
想一想,身边那些985、211或者名校硕博,是不是毕竟是少数?真正广大的购买力,是那些普通院校、一本二本三本、大专甚至职校的年轻人,这些人,往往才是二线城市才是最广大的基本盘。
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二线城市、省会城市,或迎来新的人口增长红利期,提前布局,很有必要。
3、关于“新一线”“准一线”城市
近年来一些城市榜单上,出现了“新一线”、“准一线”等类目的细分,大多为省会城市或者区域中心城市,比如成都、杭州、佛山、重庆等。
然而,从本质上看,这些城市仍然不是北上广深那种量级的“一线城市”,有的虽然体量大,比如成都、重庆,人口规模都很可观,但是如果仔细剥开内核看,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等,都和真正的一线城市相去甚远。
因此,所谓的“新一线”“准一线”,本质上还是属于二线范畴,只不过可能有着强二线、弱二线的划分而已。
从选择上,其实和其他二线城市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这意味着,你在成都、重庆买一套房所面临的增长机会和压力,很可能是和在南宁、贵阳等城市是相差不大的。
所以,当选择地域的时候,可以从工作、常年定居、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等方面来考虑,毕竟,住得舒服、融入其中,才可能有所发展。
综上所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赛道,年轻人只有根据自身家庭实际情况、所处阶层来选择符合自身情势的城市,才更有可能坐上城市增长和发展的红利快车,而不是让自身的青春、时间等资源错配,耗费在毫无结果的无效做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