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近年来,临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大民生改善,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不断织就织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得到解决,临河大地处处展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新图景。


推进房地产“三难”
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
“那段时间,市不动产中心就通知我办理不动产权证了,但当时因为个人原因就没办。今天上午我早早就来了,终于拿到了不动产权证,挺激动的。”在巴彦淖尔市不动产登记中心1号办证大厅,数码小区业主张宏旭拿着红彤彤的不动产权证书,显得格外高兴。

张宏旭如愿拿到房屋产权证,是临河区推动解决房地产“三难”问题的一个缩影。解决房地产领域“回迁难”“入住难”“办证难”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也体现“人民至上”的责任与担当。临河区委、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针对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时间跨度大、涉及人数多、解决难度大的实际,认真分析研判形成原因,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坚持“三先三后”(先证后税/费、先证后诉、先证后责)、应办尽办,坚持依法依规、群众优先,坚持逐步解决、分类处理,坚持处理问题与杜绝违规并重五大原则,实行“一类一策、一案一策”的办法,分门别类进行了解决,全力加快推进房地产领域遗留问题办理,实现产权证应办尽办。

2020年9月17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1号办证大厅办出了第10000本不动产权证书;2020年11月3日,临河地区办理不动产权证破两万……从10000本房产证到20000本到30000本,2020年以来,临河区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加速推进不动产权证办理进度。2021年,随着“入住难、回迁难”项目相继解决和部分商业项目纳入“办证难”解决范畴,“办证难”项目扩大到80个59491套(其中住宅48419套)。截至目前,80个项目现已全部畅通办理渠道,66个项目完成不动产首次登记,累计为业主办理住宅分户转移登记35141套,办结率达到72.58%。
熙城国际、泰和园、朗润园、泰汇现代城……一本本房产证、一张张笑脸就是对区委、政府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肯定。


打通民生“堵点”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坑洼的路面、缺失的路灯、老化的管线、被私搭乱建侵占的消防通道……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居住在老旧小区的居民。尽快对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形成良性循环,是他们当下最迫切的愿望。

“以前小区里的路坑坑洼洼,再加上没有路灯,这夜里出进真是不方便。现在小区里的路面也硬化好了,楼道里也粉刷一新,还要安装路灯、监控,真是太好了。”日前,家住团结街道今日嘉园的居民李志伟开心地说。2020年,今日嘉园被列入临河区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共投入资金460万元,实施了道路硬化、污水管道改造、楼道粉刷、安装路灯监控,更换铁艺围栏、车辆识别感应道闸门等工程,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老旧小区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完善小区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2021年临河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于4月15日正式开工,计划10月底完工。此次改造工程投资8478万元,计划改造老旧小区60个、124栋楼,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改造共涉及新华、车站、团结、西环、北环5个办事处5246户,同时拆除凉房1126间、7298平米。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后,将彻底解决小区原有面貌“脏乱差”、服务设施“老旧缺”、功能配套不完善的现状,实现居民生活环境大改善、服务水平大提高、城市形象大转变。


“我为群众办实事”
满足群众多样化民生需求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临河区紧紧围绕就业、住房、医疗、出行、市容环境等民生事项,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俯下身子倾听民意,广泛听取基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掌握群众实际需求,彻底摸清广大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列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12条,并在新闻媒体公布。同时,推进“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四中心贯通联动,通过在融媒体中心“爱临河”App首页开设“我帮你”频道并开辟留言通道、开设“我是记者我帮你”新闻热线0478—8929370等方式,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扎实推进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三问”活动深入开展。目前,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36条,经汇总梳理,初步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动态民生清单533条,建立台账,明确时间表和任务图,把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清单”转变为党员领导干部“履职清单”,将责任落实到人。截至7月底,已落实办结242条。

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聚一份力量。临河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亮承诺、办实事”活动,集中公开各部门“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推动民生项目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临河区各单位各部门形成“主动上门”服务热潮,区法院制定了便民利民十项措施,大力推进多功能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网通办”诉讼服务;推广应用“中国移动微法院”“内蒙古移动微法院”微信小程序和“律师服务平台”网站,为群众提供跨区域立案、网上立案服务,今年3月以来已立案124件;成立“我为群众办实事小分队”,由班子成员带队,积极为企业、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特殊群体及不方便或因在外地无法参加案件开庭的人员,变“坐堂审案”为“送法上门”“网上庭审”,展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成立“征求民意小分队”,组织法官进社区、进学校、进村组、进企业、进单位,宣讲法律,了解民情民意,现场提供法律咨询,进机关培训执法人员规范执法行为,共进行普法培训11场次。区农牧局组建由党员干部、农业专家组成的36人农技专家服务队,深入全区各乡镇、农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技培训服务,培训910人次,把最新的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人民服务的动力。临河区各地各部门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区消防救援大队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紧密结合,推出消防“技术预约服务”微信小程序。预约人员可通过该程序自主选择预约时间,免费参与大队组织的线上教学、线下服务、消防知识讲座、消防灭火演练、疏散逃生演练等消防安全宣传培训。该程序自4月21日上线运行以来,临河区消防大队根据平台预约信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已深入辖区社会单位为560余人开展了消防培训,为33个单位提供了技术指导服务,队站开放6次。

让期盼已久的群众拿到属于自己的房产证,让老旧的小区重新焕发生机,从城市到乡村,从吃、穿、住到用、行、学……一幅幅温馨的民生画卷如今正在临河区徐徐展开,老百姓的“获得感”,民生的“升级版”,稳稳托起了临河这座魅力之城的幸福感。
临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辉业